眺
第一屆「漫遊沙丘」、第二屆「看見壯圍」、第三屆「沙丘藝域」沙丘地景藝術節,開啟了人們對於壯圍地區的初步認識與對蘭陽平原的想像,第四屆「眺島耕夢─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則嘗試從在地生活者的視野與實踐出發,重新定義並引領觀遊者認識這個藝術節發生場域堆疊的豐饒風土情致。在2022年「眺島耕夢」的執行過程中,除了對外引客,其實更重要的是召喚更多壯圍地區的「返鄉」、「移居」青壯居民和一直守候在這塊土地上的「在家」長者們的情感和參與。因此,持續透過藝術節的實踐不斷重新探究、思索這片土地上生活著人們,是如何從過去走到當下,又對未來懷抱什麼樣的盼望是必要的。
壯圍位於蘭陽平原生命泉源蘭陽溪出海口北側,壯闊而綿長的沙岸是欣賞宜蘭八景之首「龜山朝日」最清晰之處,也是眺望龜山島整體龜形最完整的角度,而「龜山島」之於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平原上的人們而言,便是「家」的意象。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風景,讓壯圍自原住民噶瑪蘭族時代以來便是農漁物產豐饒之地,除了農作之外,因為緊鄰蘭陽溪出海口,淡海水交會之處的海洋生態極為豐富,過去壯圍鄉養殖漁業興盛,魚塭遍布。
後因產業結構轉變、青壯外移、人口老化,閒置廢棄魚塭很多,所幸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渴望重新找回自身與土地自然、社群文化關係的青壯年實踐者,默默而篤實地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生活著、學習著、也耕耘著各種「回家」的方法與延展性,例如延續傳統養殖漁業之外,也積極轉型發展漁業文化觀光;或者移居到壯圍的農青改造廢棄魚塭成為農村文化的體驗空間,例如「牛頭司」。無論「回家」或「找家」的地方生活實踐者,都和先民一樣,在自己深愛的土地上、海洋邊,以這個時代的方式,努力實踐著自己的夢想,並時刻保持著對自身主體認同的覺知,以及與他者對話的熱情。
而這片豐饒的沙丘海岸,除了餵哺著定居的人,也涵養了許多季節性的漫遊漁獵者,每年秋天東北季風吹起時,出生於馬里亞納海溝邊緣的鰻魚幼體隨著黑潮洋流漂流三千公里來到蘭陽溪出海口,從島嶼四方逐鰻苗而來的討海人也紛紛在壯圍、五結沙灘上搭起一頂又一頂臨時帳棚,開始長達四個月的捕撈鰻苗生活。間歇連綿的雨和呼嘯帶沙的海風,夜晚壯圍的海岸邊,數不清的身影,拖著手拉三角網,在潮水中來來回回緩步移動,用身體對抗海浪洶湧的力道,在微弱燈光下,尋尋覓覓那細小而透明的游獵者的「年終獎金」,這才是真正的沙丘行者風景。
生活在這海溝、火山與平原因為海洋而奇妙交界之地,人們日日夜夜眺望著朝氣蓬勃的龜山島,心裡便有了安定感,在歷史記憶堆疊交錯的潮間帶,編織、綿延生命的經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