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借用老鷹的視野,盤旋於高高的天空俯瞰壯圍,就會看見龜山島靜靜漂浮的東方,無盡蔚藍的太平洋,擁抱著南北綿長延展的灰色沙岸,海與沙相擁的潮線上翻湧著無數雪白的浪花。與沙岸、海潮線並行蜿蜒的是翠綠的防風林和堤岸,再來便是一直往西綿延至雪山山脈下的水田阡陌與富庶聚落,也會看見蘭陽溪一路從雪山之巔以宛如蛟龍騰雲的優美曲線奔向大洋,正是它千萬年來密密的流域足跡堆疊成了豐饒的蘭陽平原,並在與太平洋相遇的出海口拓延成美麗的沙岸。
宜蘭的古地名「噶瑪蘭」(Kebalan)來自蘭陽平原上原住民噶瑪蘭族語,「Kbalan」在噶瑪蘭語裡面,是「平原之人類」的意思,主要是該族族人用來區別當時居住於山區之泰雅族「Pusulan」的稱謂。而自古至今一直居住在蘭陽溪下游濱海沙丘內緣(現在的壯圍鄉東港村內)從未離開的噶瑪蘭族人「奇力板聚落」,社名「Kirippoan」原意為「沙」或「海墘」,古地名標誌著這片沙與海接壤之地的特質。因為位於蘭陽溪下游及出海處,地勢平坦,且土壤屬沙質土壤,排水良好加上日照充足,因此農業為其主要產業活動,除了沿海地區種植根莖類作物(花生、蘿蔔、西瓜、山藥等),整個壯圍地區也成為臺灣三大米倉之一。於是造就了今日我們看見的壯圍,阡陌縱橫於沙地與藍海之間,與龜山朝日彼此朝朝凝望,如此寧靜而豐饒。人們說「一沙一世界」,如果每一粒沙子都是濃縮了這顆星球生成記憶的時空膠囊,難怪擁有難以計數沙子的壯圍沙海是如此肥沃的魚米之鄉,千百年來孕育著豐厚而多樣貌的人文風情。
如今「壯圍生活節」已經來到第六屆,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不斷嘗試從在地生活者的視野與實踐出發,重新定義並引領觀遊者認識生活在壯圍的人們歷經世代堆疊的豐饒風土情致。透過藝文展演實踐,逐步勾勒壯圍島、海、沙丘與平原交織的自然地景、農漁勞動風景、藝術人文風情…,並透過一系列沙丘音樂會活動、在地藝文據點串聯體驗活動等等,引領越來越多旅人、觀者來到壯圍沙丘生態園區,領略生活在壯圍的豐盈精彩,此外也凝聚了更多在地生活實踐者的認同。
我們希望當人們來到這裡,除了「看見」獨特美麗的自然與人文風景,更能透過身心的融入參與,深刻感受到自己就「置身」在這片風景中,成為其中的一部份──如何透過藝術的觀看,將單向的觀光凝視轉化為一種流動性的視線交會,並從這些交會中不斷建立更深刻的關係。